科幻的界定与辨析

[转] 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从大海见一滴水【三体第二舰队覆灭记吧】13 楼 2013-03-04 14:11

Ag_ion: 作者:刘慈欣

试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侵入俄罗斯,俄军且战且退,法军渐渐深入俄罗斯广阔的国土,最近占领了已成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拿破仑只得命令大军撤退。俄罗斯严酷的冬天到来了,撤退途中,法国人大批死于严寒和饥饿,拿破仑最后回到法国时,只带回不到三万法军。
事实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确实写过大量这类文字,但他把这些描写都从小说的正文中隔离出来,以一些完全独立的章节放在书中。无独有偶,一个世纪后的另一位战争作家赫尔曼.沃克,在他的巨著《战争风云》中,也把宏观记述二战历史进程的文字以类似于附记的独立章节成文,并冠以一个统一的题目:《全球滑铁卢》,如果单独拿出来,可以成为一本不错的二战历史普及读物。
两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告诉读者:这些东西是历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机部分,不属于我的文学创造。
确实,主流文学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作为作品的主体,其描写的宏观度达到一定程度,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成为史书了。当然,存在着大量描写历史全景的小说,如中国的《李自成》和外国的《斯巴达克斯》,但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为主体,以大量的细节反映历史的全貌。它们也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进程描写做为主体,那是历史学家干的事。

但科幻小说则不同,请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统帅仑破拿率领六十万艘星舰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太阳系。人类且战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带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并将太阳提前转化为不可能从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红巨星。天狼远征军深入太阳系,最后占领了已成为一颗空星的地球。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仑破拿只得命令大军撤退。银河系第一旋臂严酷的黑洞洪水期到来了,撤退途中,由于能源耗尽失去机动能力,星舰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仑破拿最后回到天狼星系时,舰队只剩下不到三万艘星舰。
这也是一段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与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时还是小说,是作者的文学创造,因为这是作者创造的历史,仑破拿和他的星际舰队都来自于他的想像世界。
这就是科幻文学相对于主流文学的主要差异。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由于以上这个区别,使我们必须从科幻文学的角度,对科幻小说中主流文学的某些要素进行反思。

一、 细节

小说必须有细节,但在科幻文学中,细节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 1 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 2 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 1 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 2 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 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 2 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等等,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毫无疑问,以上的文字应该算做细节,描写两个人(或随便其它什么东西)在放一颗焰火前后的对话和感觉。但这个细节绝对不寻常,它真的不“细”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见肘,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这是科幻所独有的细节,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微细节”而言,我们不访把它称为“宏细节”。 (话说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宏细节”的表达力量是在国外某短篇《两个世界》中。就一个不合逻辑的短语立刻将跨越了一个宇宙轮回的无尽沧桑显露无疑——“在那亿万年前的明天”。)

同样的内容,在主流文学中应该是这样描写的: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后来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后来在太阳旁边形成了地球。地球出现十几亿年后,生命在它的表面出现了,后来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人类。人类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开始了对宇宙本原的思考,并证明了它诞生于大爆炸。

这是细节吗,显然不是。所以宏细节只能在科幻中出现。
其实这样的细节在科幻小说中很常见,《2001》的最后一章宇航员化为纯能态后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段文字为科幻文学中最经典的篇章。在这些细节中,科幻作家笔端轻摇而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空间,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
在科幻小说的早期,宏细节并不常见,只有在科幻文学将触角伸向宇宙深处,同时开始对宇宙本原的思考时,它才大量出现,它是科幻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最能体现科幻文学特点和优势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传统文学中的微细节的意思,它同样是科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生动微细节的科幻小说就像是少了一条腿的巨人。即使全部以微细节构成的科幻小说,也不乏《昔日之光》这样的经典。

现在的遗憾是,在强调微细节的同时,宏细节在国内科幻小说的评论和读者中并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对它一般有两种评价:一、空洞,二、只是一个长篇梗概。
克拉克的《星》是科幻短篇中的经典,它最后那句:“毁灭了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是科幻小说的千古绝唱,也是宏细节的典范。但这篇小说如果在国内写出,肯定发表不了,原因很简单:它没有细节。如果说《2001》虽然时空描写的尺度很大,但内涵已写尽,再扩长也没什么了,那么《星》可真像一部长篇梗概,甚至如果把这篇梗概递到一位国内出版社征集科幻长篇的老编手中,他(她)没准还嫌它写得太粗略呢。
国内也有多很不错的作品以“没有细节”为由发表不出来,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冯志刚的《种植文明》了。在 2001 年北京师大的银河奖颁奖会后座谈中,一位 MM 严厉地指责道:“科幻创作的不认真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以至于有人把一篇小说的内容简介也拿出来冒充杰作!”看到旁边冯兄的苦笑,我很想解释几句,但再看 MM 那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样子,话又吓回肚子里去了。
其实,这部作品单从细节方面来说,比国外的一些经典还是细的多。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两年前刚获星云奖的《引力深井》,看看卡尔维诺的《螺旋》,再看看很有些年代的《最初的和最后的人》。听说冯兄正在把他的这篇“内容简介”扩为长篇,其实这事儿西方科幻作家也常干,但耐人寻味的是,很多被扩成的长篇在科幻史上的地位还不如它的短篇“梗概”。

宏细节的出现,对科幻小说的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应用软件(特别是 MIS 软件)的开发理论。依照来自西方的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开发应该由顶向下,即首先建好软件的整体框架,然后逐步细化。而在国内,由于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层次的限制,企业 MIS 软件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专业的小模块,最后逐渐凑成一个大系统(这造成了相当多的灾难性的后果)。前者很像以宏细节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创造的规律建成一个世界,再去进一步充实细化它;而后者,肯定是传统文学的构建方式了。传统文学没有办法自上而下地写,因为上面的结构已经建好了,描写它不是文学的事。

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表现地球,表现在主流文学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世界,从仙座星云中拿一个望远镜看地球上罗密欧在朱丽叶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从不远处的树丛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不管是种族形象还是世界形象,在主流文学中都不可能存在,因为一个文学形象存在的前提是有可能与其它形象进行比较,描写单一种族(人类)和单一世界(地球)的主流文学,必须把形象的颗粒细化到个人,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是科幻对文学的贡献。
科幻中两种新的文学形象显然没有得到国内读者和评论的认可,我们对科幻小说的评论,仍然沿续着传统文学的思维,无法接受不以传统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作品,更别提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而对于这两个科幻文学形象的创造和欣赏,正是科幻文学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幻在文学水平上的欠缺,本质上是这两个形象的欠缺。

三、科幻题材的现实与空灵

国内的读者偏爱贴近现实的科幻,稍微超脱和疯狂一些的想象就无法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幻大多是近未来的。
其实这个话题在理论上没有太多可讨论的,科幻的存在就是为了科学幻想,现在科学要被抛弃了,那只剩下幻想。展现想象世界是这个文学品种的起点和目的。用科幻描写现实,就像用飞机螺旋浆当电扇,不好使的。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想看对现实的描写干嘛要看科幻?人民文学不好看吗?收获不好看吗?《平凡的世界》不好看吗?要论对现实描写的层次和深度,科幻连主流文学拉下的那点儿也比不上。很多年前看过一部苏联的喜剧电影,其中有这样的镜头: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公路上,与汽车一起行驶,它遵守所有交通规则,同汽车一样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对国内科幻题材现状的绝妙写照。科幻是一种能飞进来的文学,我们偏偏喜欢让它在地上爬行。

比较理智和公平的作法,是将英雄主义与道义区分开来,只将它做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品质,一种将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
随着文明的进步,随着民主和人权理念在全世界被认可,英雄主义正在淡出。文学嘲弄英雄,是从另一个角度呼唤人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可以想像,如果人类社会沿目前的轨道发展,英雄主义终将成为一种陌生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肯定会沿着目前的轨道发展吗?
人类是幸运的,文明出现以来,人类世界做为一个整体,从未面对过来自人类之外的能在短时间内灭绝全种族的灾难。但不等于这样的灾难在未来也躲着我们。
当地球面临外星文明的全面入侵时,为保卫我们文明,可能有十亿人需要在外星人的激光下成为炮灰;或者当太阳系驶入一片星际尘埃中,恶化的地球生态必须让三十亿人去死以防止六十亿人一起死,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是否还要继续嘲笑英雄主义呢?那时高喊人性和人权能救人类吗?
从科幻的角度看人类,我们的种族是极其脆弱的,在这冷酷的宇宙中,人类必须勇敢地牺牲其中的一部分以换取整个文明的持续,这就需要英雄主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顺利发展阶段,英雄主义确实不太重要了,但不等于在科幻所考虑的未来也不重要。
科幻文学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最后一个栖身之地,就让它们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吧。

五、科幻中的第三个形象

前面说过科幻文学所特有的两个形象: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它还有第三个主流文学所没有的形象:科学形象。由于科幻是科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不管是传统的硬科幻,还是后来的软科幻,科学总是或明显或隐藏地存在于其中,它像血液般充盈在科幻小说的字里行间,做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形象,一直在被科幻小说朔造着。
中国科幻一直在向主流文学学习,但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关注人物形像和语言技巧,结果我们的作品在人家看来不过是小学生作文;我们关注现实,与人家相比不过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娃的无病生呤;我们也玩后现代,结果更是一塌糊涂。但在一件事上,科幻对主流文学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那就是对科学的丑化和妖魔化。
其实,到现在为止,主流文学只是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没有刻意伤害她,这一方面因为传统文学中的田园场景与科学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丑化科学首先需要了解她,在这一点上主流文学可能有一定的障碍。但科幻确有着这方面的天然优势,而且做起来不遗余力!
我们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形象已经成了什么样子,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错,西方的科幻作家们在这方面做的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科学在西方社会相当普及,对它的后果进行反思也许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这种倾向也受到了西方科学界和科幻评论界的一致谴责。在中国,科学在大众中还是一支旷野上的小烛苗,一阵不大的风都能将它吹灭。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预言科学的灾难,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
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她的理解,这是一句真知灼见。而让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生根发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与之相比,科幻倒显得微不足道了。本来两者并不矛盾,老一辈的中国科幻人曾满怀希望让科幻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一部分,现在看来这希望是何等的天真。但至少,科幻不应对这项事业造成损害。科学是科幻的母亲,我们真愿意成为她的敌人吗?
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没什么了不起的,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事情可做。如果中国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做为一个忠诚的老科幻迷,我真诚地祈祷她死得干净些。

六、陈旧的枷锁

以上写了一些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对比,丝毫没有贬低主流文学的意思。以上谈到的科幻的种种优势是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它并没有因此在水平上高出主流文学,相反,她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其实,与主流文学相比时,我常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最让我们自愧不如的,是主流文学家们那种对文学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创新的勇气。从意识流到后现代文学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手法,以我行我素的执着精神不断向前发展着。再看看科幻,我们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新浪潮运动不过是把主流文学的表现工具拿过来为已所用,后来又发现不合适,整个运动被科幻理论研究者称为“将科幻的价值和地位让位于主流文学的努力。”至于前面提到的宏细节、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都是科幻作家们的无意识作为,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更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表现手法。而在国内,这些手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认可。
其实,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学中扩展和颠覆的一些传统文学元素,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在主流文学中也正在被急剧变革。像博尔郝斯和卡尔维诺这样的主流文学家,早就抛弃了那些传统的教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观国内科幻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拧到最紧后,对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讨伐,俨然成了文学尊严的守护者。看着网上的那些评论,满篇陈腐的教条,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敏锐和朝气,有时真想问一句:您高寿?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

2003.09.30 于娘子关

  • 木头鬼魅: 哎…刘大说,1、科幻的重点不应该是描写现实 2、宏细节是科幻的优势 3、科幻是一种飞进来的文学
    按我的理解,1、科幻的重点不应该是描写现实=科幻作品的重点应该是描写幻想
    2、宏细节是科幻的优势=科幻作品应减少如:微细节、个人细节等方面的细节
    3、科幻是飞进来的文学=科幻不应该被现有的科技约束了想象,不止可以描写近现代的未来
    将这三点糅合了一下,科幻可能就变成了“不太描写现实的”、“与现实科技无关的超远未来的”、“注重描写宏大格局的”故事。
    那么,我觉得,《指环王》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科幻小说,它不描写现实;里面有多个种族,种族方面有宏细节;魔法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非现实中人可以理解的科技;指环王的故事贯穿大陆,如同科幻贯穿宇宙——地精洞可以是一颗地精星球、巨龙可以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流浪文明;戒指,它可以是科幻小说里,男主公苦苦追寻的那颗恒星,或者,是黑洞深处的神秘;指环王也可以是遥远的未来,可以是人类文明毁灭之后重又诞生的新文明。

淼舟漾波: 科幻与宗教【刘慈欣吧】1 楼 2021-10-14 14:21

科幻与宗教是一对矛盾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是事物的两个面。

科幻作品宏观来说主要有三类:

1 以人类为中间点的穿越。全篇以人,宗教与科幻。救世主系列,勇者系列,暗黑系列等。

2 人类文明对地外文明之间的故事。起源,探索,陨石撞击,异性等等,宗教外衣加上人类道德。

3 披着科幻题材的宗教故事。英雄救美,美女救英雄,白马王子,王子复仇记,圣经故事,各类宗教故事。这些童话故事为基准线,但是细节上装上的确实未来科幻背景。这类题材,只突出了一件事。善恶有报,主角开挂,强者无敌,美女环抱。

披着宗教外衣的科幻故事 很多。史诗级的几乎都是。比如说起源类小说,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科幻小说。比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上帝七天造天地。这些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基本上都可以解释得通。比如说改变生物体的 dna 形成不同的表达形成不同的人种。还有那些神迹,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科幻故事。例如,牛顿试图利用力学三定律证明上帝的存在。宗教只是人类在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理论的时候,通过自身对科学的解读。比如蚂蚁解释高度,恐龙解释时间。人类在初期解释风雨雷电。

(2 3 6 楼已失)

曾经钱学森钱老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科技大才。如果看过上面两篇小文的都能得出结论。
因为他们缺乏想象力。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怎么可能会出现科技大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体制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工人和基础科技人才。若要真的破茧成蝶,就要去美国去深造。去美国,很多人认为是去干这干那。其实如今中国的大学里学的学科,和美国的大学学的学科都差不多。课程,课本。甚至考试比美国还要严格。但是为什么中国缺乏美国那样的学术氛围?很简单,那就是缺乏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科幻却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程度的高低。英法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涌现出一批早起科幻小说作家。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史蒂文森,奥尔迪斯,道格拉斯·亚当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等。
这些科幻小说均是以地球探索为主,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还未到达深入太空。凡尔纳只是近现代最伟大的科幻作家。机器的大规模普及为宏达背景。创造出了蒸汽朋克这种至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幻背景。特别是对日本科幻的统治力到至今。特别是创造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方面开始应用。
英国小说从探险到蒸汽朋克时代,体现了科幻作者们通过批判,讽刺等寄托了一些对未来的期望。
二战结束之后,科幻小说界逐渐伴随着英法帝国的没落而销声匿迹。伴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科幻小说迎来了繁荣市场。这个时期,美国科幻小说鱼龙混杂。宗教和科幻相互交融。背景从地球开始仰望星空。特别是在美苏争霸,美国登陆月球这些事件,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科幻界对于太空的科学幻想。特别是在克林顿时代,把太空遗产转变为民用市场结合。比如现在我们女性用的卫生巾,宝宝用的尿不湿等,都是太空时代的产物。
太空时代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科幻故事。比如起源类等。第二个阶段则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宗教故事。比如《普罗米修斯》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光晕》《星战》系列等。均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宗教故事。因为欧美多为基督教教派国家。所以这些科幻作品更能引发欧美人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流浪地球》在欧美很少有人看。而《三体》拿了雨果奖。因为两者的价值观不同。《流浪地球》偏向于无神论的硬科幻。《三体》则纯粹的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故事。
随着中国国力的壮大,中国科幻迎来了春天。曾经一味模仿欧美,曾经走一些网文软科幻故事线的科幻文章。逐渐的被淘汰。专业技术类逻辑科幻类作品,在中国正逐渐成为主流。这类作品有明显的爱恨情仇,有明显的技术和对未来时间线的设定。其中的逻辑道德设定更为中国人所接受。现在很多的国产战争题材的片段,已经开始融合这类设定。
这对未来中国科幻写作提出了一个更难更高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广泛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还要有及一定量的专业系的词汇量和逻辑。

如何写科幻小说:

小说来自于现实对未来的幻想,是人类对星空的仰望。

前言:这里只提供几个大体思路。
1 分总架构: 分总写作模式主要是来自于 一个总体逻辑,变换不同空间和背景。通过不同的背景揭示出统一的哲学逻辑。一种思想放在不同的空间。最后总结升华,高潮结束。这种类似于七宗罪,穆斯林的葬礼,等。都是这种写法。国外很多的科幻小说也是这种写法。这种写法的缺点是,通过短篇叙述。故事线太零碎,难以铺开宏观背景。可以千里埋线。却无法埋暗线。读者参与度小。因为明线的缘故,读者很容易猜到结尾。给读者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虽然这种写作手法极难,但写成了就是史诗级的。所以不建议新手用这种手法写作。
2 总分架构:一个开场总结,分散式故事模式。最后开放式结局。一般这种写作手法是开场介绍背景为主,主人公的背景,势力背景。犹如一个地图一样。把故事植入在这个地图中。犹如游戏般的升级打怪。步步升级。这种写作模式属于轻写作模式。也就是说不需要构建多少故事内容。以主人公升级打怪收法宝登上人生巅峰。没有太多架构,把虐反杀这两点写的让读者喘不过气来。这个作品就算是好作品了
3 总分总架构:这个小学生写作文的模式,这里就不多说了。
4 上帝视角写作模式(第三人称写作模式):这种架构是以第三只眼写作模式。作者和读者置身事外,用第三护眼模式观察故事内容。这个故事架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写作模式,是吧作者和读者置身事外。只是观察着。第二种写作模式,则是赋予了作者和读者的上帝视角。也就是说利用上帝视角介入,把读者带入到文字中进行互动。不断重复逻辑对读者洗脑。让读者认同作者的价值感,最后让读者完全进入到角色互动中。与作者的逻辑合二为一。

5 普遍联系写作模式:网文,武侠都是这么写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宇宙的基础是能量。非离子。

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其实就是宇宙的真相和科学的尽头。宇宙从失衡到平衡,形成一个循环。但是这个循环有个缺陷那就是能量的溟灭。属于无了。一旦能量溟灭形成巨大缺口,就会形成宇宙坍塌。然后奇点爆炸或者其它什么形式的重启。
但是溟灭的能量并不能被消灭,而是以暗能量的形式存在。这样黑洞这个现象就能解释了,那就是暗物质与物质溟灭之后无。喷出的是大量的暗能量。当物质世界与暗能量的一旦出现溟灭的时候。那么就需要额外能源来补充能量循环。而这个补充机制就是黑洞和意识的能量。
有些人说现在科技无法证明,人类的意识是能量。但是一个悖论来说如果意识不是能量,那是什么?很多人说,意识不过是逻辑里面的一个算法而已。是无法超越熵增理论的。但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不确定性。如果仅仅是弥补熵增机制中出现能量溟灭的情况。那么黑洞和恒星爆炸就可以补充暗能量和能量的损耗。这个就可以解释玻璃二象性的问题。
但是及时这种补充,也无法阻止秩序的崩塌。很简单,能量守恒定律是波状传播的。而波粒二象性虽然都可以具备物质与能量的特性。但是却无法保证波粒二象性中有多少会补充给物质,有多少会补充为能量。一旦能量与物质补充失衡。结果还是宇宙的毁灭。

如何避免波粒二象性失衡问题?以人类现在的科技已经可以证明。人类可以让粒子变成物质或者能量。也就是说,人类宛如一个监控器。当粒子失控的时候,可以补充粒子。当能量失衡的时候,可以补充能量。这样就完美解决宇宙失衡与塌陷的问题。

这也是为啥地球生命一次次重启,为啥恐龙会灭亡。就是为了筛选出人类这种具有自我意识的载体。来弥补二象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人类利用宇宙能量,犹如人类学会了用火。人类就会变成制造万物的主宰。一念而生,一念万物。

爱因斯坦大一统理论是熵增理论模型,但是为什么宏观和微观无法用公式进行统一?很简单,那就是黑洞和波粒二象性的存在。还有就是人类的不确定性。2020 年俄罗斯科学家发文证明,只要去掉波粒二象性的随机和人类随机。爱因斯坦宇宙统一模型完成。人类的不确定性,也叫随机性。宇宙大一统公式中的变量。除非人类灭绝,否则无法确定。

宇宙最基本的物质就是能量。人类的意识也是一种能量。未来最有可能是人类的意识能量可以以纯粹能量,创造物质。包括重组人类的本身。如果用这个去解释的话,波粒二像才能解决。和爱因斯坦的宏观与微观大一统公式才能够完美衔接。只有用唯物论去解释正确的科学现象。应该是科学与未知的桥梁。

何为人?人 ------ 条件反射 ------- 复杂情感 -------- 产生自主意识 --------- 控制自身 ---------- 控制身体 -------- 控制能量。当人以七情六欲为代价,去换取永生的时候。那么人,还存在有什么意义?当人失去情爱的时候,那么人与机器还有什么区别? 只能是跌入到孤独的漩涡。抑郁到死。

写个贴外话,话说宗教有些人认为是唯心主义。其实我倒是认为,唯心主义只是宗教的一个面而已。

马斯克搞了一个元宇宙的游戏。说可以体验人从出生到死亡。但是有个很实际的问题。游戏中的人成长的时间。是不是跟人类相同?相同的话、而人类的时间是一定的,在一定的时间里,还要去使用另外的一个时间的话。就只能从你的时间里割裂一半。然后用你半残的人生,去证明另一个半残人生的愉悦。如果游戏时间快于时间或者慢于时间。那么元宇宙就没什么竞争力了。只是一个纯粹的网络游戏而已。

信息与肉体的关系。如果肉体承载不了信息量。那么信息就会重新寻找新的肉体进行信息承载。这就是 恐龙 人类 等物种灭绝的真相。


Guhhhhaa: 伪科幻实际上是伪命题【科幻世界吧】1 楼 2023-06-18 03:49

什么是伪科幻?伪科幻是以下科幻吗?

1,所谓的网文科幻或动漫游戏科幻,按照媒介载体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歧视。

2,所谓的民间科幻,按照创作者的社会阶层,对内容进行歧视。

3,所谓的伪科学或反科学科幻,这个需要详细阐述的:
首先,这样的科幻也分为多种。
3.1,写科学伦理,比如写科学,宗教或者社会科学的阴暗面,或者什么末日危机,死亡螺旋什么的,我自认为我就是这种,这种只是反对科学的结果。
3.2,写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范畴的话题,比如说对是不是可知论,唯心唯物,是不是因果论,有关科学哲学的各种诡辩论,自相矛盾,思想实验等,这种大概率被视为比较高端的,而且触及科学的根基,影响也比较大。
3.3,写科学史的内容,写历史上的目前被承认的科学名人的故事,欲扬先抑,或者写历史上的目前被批判的科学名人的故事,欲抑先扬,或者写某科学在历史上的代价,扭转改变社会认知。这种也没有动摇科学的根基,只是挖祖坟。
3.4,为了故事情节,或者设定背景的自圆其说,故意出错,描写一种已经被淘汰科技的末日余晖,某种具有历史影响的错误社会认知,而且把不可能的事物实现了。
这种出错多是为了故意致敬,行业惯例,对历史的浪漫化,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蒸汽朋克中无限高压的弹簧,能量晶石,弗兰肯斯坦,机械信息朋克中记录灵魂的打孔卡,量子纠缠超光速,永动机,自循环生态系统,致敬苏联时期的科幻,甚至流浪地球等等。
3.5,复古未来主义,将历史上的高端小众,可是现在被淘汰的玩意,赋予新的意义,或者,甚至它现在看起来依然挺超前的,炒冷饭,收废品。就是一种对科幻科技婆罗门,再招魂显灵,并且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或者借古讽今。顺便一提,这个事情我也是在做。
3.6,死亡干涸的分叉,这个就是科技树上死亡干涸的分叉了,而且经常被视为伪科学,可能是因为发展停滞,或者代价过大,或者被新技术取代,但是它至少还是一个死亡干涸的分叉。
3.7,执拗的倔强的民科,
抛出一堆公式的玩意,把科幻当成科研了。
……可能还有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如果你们觉得这些都是伪科幻,那伪科幻其实就是伪命题,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你说的伪科幻到底是哪个分类,或者你会不会混淆这些分类?

而且,科幻,这个词语的意思,本身就免疫伪科学,反科学,民科,这种标签化的评价的。
科幻,它的意思大概是:“你看我科幻都这样了,我都疯到或者堕落到搞科幻了,你科学就别嘲讽我科幻了,我就是科学的受害者,要不然我也挖挖你们家科学的祖坟,把你们科学的根基动一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科幻已经是个坏女孩了,你就别骂我 biao 子了,别看你什么科学现在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样子,你不知道我手里握着多少你的私照,哪天你真出去 piao 的时候,我不让你爽,你又能咋整啊。”
大概这个意思,科幻这个词,就是先天免疫这种标签化攻击。

大概这个意思,我的意思还是说“伪科学”“民科”也就罢了,“伪科幻”这个词是真的很搞笑,就像是“假的冥币”一样搞笑。

1,其他媒介载体
2,作者身份阶层
3,可能判断为伪科学反科学
3.1,科学的阴暗面,代价,罪恶,与死亡螺旋
3.2,浪漫的惯例错误
3.3,科学哲学
3.4,科学伦理
3.5,科学史
3.6,科学立场分歧
3.7,干涸的分叉
3.8,复古未来主义
3.9,列公式民科
3.10,被确认的错误的浪漫化怀旧
3.11,科学人物的阶层变革

3.12,作为科学的实验品的伤痕文学

3.13,历史超认知或者超科技的迷晕和迷雾

就是这些分类,首先,你搞不清楚,哪个好哪个坏,另外,它们的字面意思,是不是他们的象征意思?是不是借古讽今?是不是在说一种周期,一种循环,一种历史节律?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起来伪科学的东西,在未来的看法会不会变,进入不同的分类?

3.14,诡异的儿童文学,或者奇怪的儿童视角,“童核”类怪核,比如《蝇王》《鲸歌》《超新星纪元》《欢迎来到加帕里动物园》《奥特曼》或者宫崎骏或者手冢治虫的作品,

有结构主义必然有解构主义,有存在主义必然有虚无主义,有后现代主义或者符号主义,必然有后符号主义,符号剩余主义。

科幻的污染性

Guhhhhaa: 科幻是一种具有污染性的文学【科幻吧】1 楼 2023-06-27 19:21

比如说, 童话>奇幻>科幻
但是, 童话 + 科幻=科幻, 奇幻 + 科幻=科幻, 童话 + 奇幻=奇幻

所以科幻的污染性最强,奇幻次之,童话最差。

另外,很多作品也致敬了经典童话,比如,《黑客帝国》有致敬《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内容,《夏日大作战》有致敬《绿野仙踪》的内容,而且童话如果仔细去研究的话,会发现是黑暗诡异的,这个也非常的科幻。

忽然明白为什么说科幻小说是“精神污染”了三体吧】1 楼 2013-09-14 20:18

强观察者: 看 SFW 的一般都知道中国科幻分别在文革和八十年代时遭受了两次重创,在八十年代时,科幻小说被认为是“精神污染”(83 年科幻小说被定性为精神污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作品只能地下流传,国外译作也只能拐弯抹角地起标题。不知有何政策上的内在联系,可能与当时知青返城引起的社会不稳定有关,搞得 tg 使了铁腕),本人一直很难理解。一天,看大刘的小说的时候,忽然明白了,科幻小说太“大”了。“文革”,什么是最反动的?答案并不是封建主义,而是隐世,或者说认为认识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这叫脱离群众,所以对有关风景山水的作品那是坚决的是反动。这么看,科幻小说简直是反动到了极点,时间上,她让人认识到人类不过在宇宙中存在了一息,共产主义的时间更可以忽略不计的;空间上,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灰尘,而太阳系也只是宇宙中一颗再普通不过的行星,而中国的面积。。。;三观上,她让人意思到生命,宇宙,可能根本没有意义,更不要说共产主义了,如果有一个强观察者,这不过是这种低熵体的一中行为吧了。那么科幻就会让人问,既然如此,那么共产主义,乃至生命,甚至宇宙,有什么意义呢?在“文革”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是想想也是犯罪。

  • aabp11: 明明吞噬星空才是科幻小说的典范,说明了人定胜天的真理,体现了主人公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永不言败的 ge ming 豪情。三体只是一个被资本主义洗脑的电工的梦呓,不能代表祖国正蓬勃发展的伟大文学事业。
  • poitre111: 科幻里黑暗的东西太多,对于那时的中国,只能宣扬他们的光明。———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 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 。。。
    • 文狂书痴: 下联不是贞观之治唐国强李宗盛吗
    • poitre111: 回复 文狂书痴 : 我记得我 10 年就看到过了,天涯师太的神贴里
  • 超流体氦:80 年代国内科幻小说刚刚重新起步,其发达程度看看《小灵通漫游未来费》就知道了,涉及终极思考的作品少之又少。1980 年代的所谓科学热,更准确的是说是文化哲学热,文化批判热。
  • suixin0812: 科幻小说让一大群高级知识分子去讨论假大空、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怎么能不算是精神污染← ←

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有哪些局限性【刘慈欣吧】1 楼 2023-01-25 13:25

鲁迅: 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偏重于科幻小说的科幻构思,这导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降低了。打开豆瓣读书、kindle 电子书、微信读书、掌阅阅读等各类读书软件,会发现评论中对刘慈欣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和文笔上。清华大学的教授吴国盛先生就曾表示自己的迷惑,他认为科幻小说是在文学性上较为欠缺的类型一类文学,因此他难以理解为什么《三体》可以拥有大量的读者和如此高的评价。吴国盛先生关于《三体》的评价体现出一个问题,即对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关注。从他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对读者是十分重要的。刘慈欣对文学性的轻视是他作品的一个硬伤,也将许多读者拒之门外,使得读者难以深入了解小说宏大、奇特的科幻构思。如果科幻小说要争取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应在科幻构思和文学性上获得一种平衡。

刘慈欣对文学性轻视的后果直接体现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这使得刘慈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出现了为人诟病的问题,如作品中个人形象的单一化、扁平化和脸谱化的缺点。单个人物形象类似的问题出现在刘慈欣的多部作品当中。大艺术系列至今已出版的共有三部:《梦之海》《诗云》《欢乐颂》。刘慈欣在这三部作品中塑造出了低温艺术家、恒星演奏家、神三个形象,这三个形象十分相似,低温艺术家、恒星演奏家和神级文明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远高于地球,并且这三个文明都执着追求艺术。低温艺术家追求雕塑艺术;恒星演奏家追求音乐艺术;神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追求语言艺术。这三个外星文明都是冷酷的,恒星演奏家为了奏出美妙的乐曲引爆了距离太阳四光年的比邻星,完全不在意这颗恒星上面是否存在生命。在他看来:“恒星是宇宙荒漠的石块,地球也只是众多石块中的一颗,地球上的人类更是毫不重要。低温艺术家为了创造出心中的艺术,将地球上所有的海水凝结成冰送入太空,导致地球生态急剧恶化,不适宜人类生存。作为同系列的《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在人物塑造上相似可以勉强解释三部作品的主题相同,《三体》中的章北海和托马斯·维德的相似则毫无来由。章北海和维德有相同的目的,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同时,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冷酷、坚强、果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章北海为了推动航天技术的革新,毫不犹豫地枪杀了守旧派的航天学家,而维德为了获得一个合适的大脑去执行任务,设计让下属瓦季姆患上白血病。章北海在得到飞船的控制权后毅然决然的挟持飞船逃向太空,并在地球被三体人攻陷后,为了获得资源攻击其他飞船。人物形象扁平化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程心。程心可看作是爱与道德的代表,是一个圣母的形象。程心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饱含爱意,即使是一只丑陋的虫子。在《三体·死神永生》中,作者借胡文对程心进行评价:“她对谁都好。程心对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善意,所以她难以参透黑暗森林的原理。程心在接任执剑人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守卫两个世界的和平,正如文中所讲,“她在潜意识中不相信想在的事情会发生。对于世界的爱和善意是程心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程心注定不可能发射引力波,做出毁灭两个世界的决定。责任则是打在程心身上的另一个符号,在程心接任执剑人以后,就将守卫地球作为自己的责任,因此,程心在面临打击警报的时候,即使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仍尽全力带上三个孩子,并且拒绝在人群中起飞。在维德组织战士宣布星环城独立,并进行武装威胁时,程心的责任感占据了全部:“她感到自己怀抱着的婴儿面对一群恶狼,只想尽自己的力量保护怀中的孩子

  • 知苟苟: 我想要讨论一个叫做“真实度”的东西。在以往的经历中,笔者并没有经受什么文学评论的训练,所写全凭第一感觉。…在我个人的定义中,传统文学只是“真实度”略高于网络文学。“真实度”越高,越容易虚实不分,更容易让人共情、触及读者的心灵。作家反应时代幻觉,为千千万万个没有做梦习惯的人们造梦。
    而网络小说的盈利模式让作者也许在自己的创作中会考虑更多“讨好”读者的元素,而上过学的我们都知道,想要真正的触及心灵、有所感悟,绝不是靠老师每天对你说:“你太棒了。”所以大部分读者在放下出版书籍的时候会有一段叹气、沉默、两眼发愣的时间。…所以在出版文学里出现了像网络文学当中的人物塑造,我认为是“失格”的。“庄颜”给女性读者带来的不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到达了一个反胃级别的程度了。不止女人不像人,其中的男性也并不像人,更像动漫的人物创建方式,人是标签的体现、概念的集合,不然汪淼怎么有“人形自走摄影机”的称号。在正统文学里,比如《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她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正义的女性形象,但并没有说被女性读者讨厌并要求删除。很多作品里,女性读者在意的不是在作品里女性要占据很多伟光正的形象,而更多的是不被当做一个“人”被看见的愤怒吧。“女性看不懂科幻”、“女性天生不懂理科”、“男性就是粗鲁”、“男性不可以哭泣” 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实在没有必要。《三体》在美国出版时,就被女权编辑给删改了 1000 多处。不论其中的矫枉过正,没有 1000 的话,至少也有 300 吧。因为批判的人并不是一个完全“伟光正”的形象,所以就完全不接受批判,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了反政治正确的政治正确呢。
    也许理科的训练带来的就是情感情绪感受上的缺失,在那样的作品里,男性不是活人、女性也不是活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 重情节点子、轻人物塑造,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去看见人的傲慢。写出这句话的人,知行并不合一呢。姑且不讨论文学性与科学性占比的问题,在人物塑造层面其实处于出版文学里不合格的程度。
  • 图案人2066: 其实大刘想要的那种“根植于科幻本身的文学批评理论”已经有了,就在英美,而且发展了近百年,代表人物有 John clute,darke suvin,Gary k wolfe,David seed,james gunn,sherrly vint 等等,他们的著作有的有翻译但大多没有,他们有自己的组织 SFRA,有自己的奖项朝圣奖,有自己的杂志 locus、sfs、vector 等等,只是介绍的太少,中国人不知道罢了。话说当年吴岩在这方面还带头做了些基础性的翻译介绍工作,现在新读者都不知道了吗?

科幻作品推荐

文学

贴吧讨论

兄弟们,科幻青年作家(含主流文学)有没有推荐的。

楼主:yuan

去年买了一大波,断断续续读了个差不多。这边的一些我没读过的名作家,包括宝珀文学奖最近几年偏科幻和幻想的。感官是整体偏拉,不过文学奖那边的质量显然要好得多,比如陈春成的有几篇就可以改成科幻,不过人家附记里说不愿意。马孔多下雨那个鹦鹉螺纹和玉米地算靠近科幻,还不错。双翅目的公鸡王子拉,猞猁学派文笔顺畅多了,但整体往点子文靠。豆瓣那个宛转环算可以。零度分离与我的想法相背太远,而且作者的思考我实在觉得要深不深,一边缝合一边又故作高深,直接主观差评。奥德赛博算是中配金草叶顾适的莫比乌斯时空是标准点子文老油条水平了,但还没登峰造极。程靖波的倒悬天空不上不下,主要他不算那种公式化的点子文学,算是她一个人的想象油画,浓墨重笔可就是感觉少很多东西。郝景芳的我实在 get 不到,文章太规整化了,像那种创意写作流水线出来的工业品。陈楸帆的那个异化引擎,woc,不知道是不是混有 ai 写作的原因,就是他可能想做九转大肠,但非要故意不处理干净,美其名曰留原味。索何夫的盲跃,里面大多明明能写成史诗类科幻,但废话太多,思想性差了,文字只有繁复的缺点没有其优点。杨晚晴的正好相反,不过我看的是墓志铭那本什么奖还有精选集里的忍冬花,墓志铭那本书的同名和一个什么传送的还不错,虽然那个点子像老梗。归来之人这本和白贲的和光同尘还没仔细看。段子期两本,我感觉中篇她有些驾驭不了,看得出来喜欢佛教,所以导致其篇目算是少有的能带思想,只是这一带,就导致文学技巧跟不上,传统的水平故事线性逻辑使不上劲,然后一乱使劲吧 xxx。这方面典型就是重庆提喻法。不过她的初夏以及更长的呼吸还有尚未思想的宇宙在此留白还算可以。夏桑的那个月球电台翻了一下读多了一股矫情诗风。。。。日本那个谁写的寻梦芦笛那本集子作为非硬科幻的存在也不错。对了把电工大爹的长篇翻出来认真读了几篇,吃屎一样难受。勒古恩莱姆,之前读过部分,这次又读了一部分算是给我体验最好的,准备未来认真研究下。

总而言之,我发现我对女性科幻好感多于男性科幻,男性科幻好多很恶臭,女性反而能自己不经意间生产出科幻新的美学符号。然后,偏主流方面,波拉尼奥的科幻精神挺好,同样拉美那边,那个谁(里卡多·皮格利亚)的缺席的城市人工呼吸一样。对了,博尔赫斯的很多短篇其实涉及到了科幻命题最高的想象,他还能把思想人文结合得如此之好,个别篇目配合其中国盒子式一层套一层的叙事,又喜欢真假混合,真是绝。比如小径分岔的花园对时间的空间化,其实科幻类型小说我还没发现完全围绕这个主题写过的,更别说处理好。主流文学好的幻想短篇和长篇,很明显对类型文学基本是碾压。然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因为和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名字相似发现的,买下来发现还不错,似乎是短篇拓展来的。

还有就是科幻研究这类,吴岩的买了三四本,妥妥的臭鸡蛋,不过想到高校学术界,也不能奢求什么。科幻面面观和那个科幻变形记,作者深受俄国形式主义,一些看法还是可以,不过他认为科幻就是陌生化文本,在现代和后现代越来越合理化的今天,必须上升到二阶了,即对陌生的陌生化。科技奇点无论来没来临,它都已然成为了个景观把每一个主体拟像了。所以只有极少部分科学主义者能够感受到所谓硬科幻作品里的宗教力量,或本雅明所谓的灵晕,很明显电工属于这一部分的,而新生代产出这一类很难了,因为就连语言都在不断陌生化,每一天都能有新梗,科幻只作为这个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义的陌生化文本没有任何冲击力,只能逐渐沦为小圈子的自嗨或是工业化不断复制艺术品为特定主人们消费和代言,后者就是目前国内科幻市场的最好走向,科幻电影在这一步比科幻文学走的远些,即与学术科层挂钩在一起。然后科幻研究还读了一本詹明信的,他认为科幻就是唤起乌托邦冲动,甚至科幻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最好的文艺武器。不过他这个后马的设想和欧马那些哲学家一样,显然是失败的。然后我目前手里,还有本 地球的漫长午后立于桑给巴尔 还没读,对了,今天下午才买了个那个格雷格什么的(格雷格·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还没到。一直营销受不了了,得看看。估计抽空读前者,后者太厚了,最后那个是短篇集能有时间看看,反正最近吹成神了。然后这些书是一部分我记得的,还有一些国内的短篇集忘了,实体真花钱,一是因为有很多新出的没电子,还有就是习惯读实体。但是很多书是坑,浪费钱,扔了又舍不得。还有就是其实很难真正读懂一本书,某种意义上读懂的只有自己。一辈子遇见一本书是困难的,要你的积累学习思考正好与他相合了才能体会到。所以也不想扔,万一哪天自己突然发现其实 xxx 很牛逼呢。反正我现在就是有空主要读一些我认为好的作家的作品,然后附以其他一群人的大致浏览。毕竟疫情才开始看科幻,偶尔抽空研究下,今年的看科幻计划可以开始准备了,所以看有没有推荐的,免得信息茧房了。ps:去年基本停止买科幻世界,冤大头。还是以作家为单位去读比较好。今年少买点,所以求推荐几波。如果没有引起兴趣的作家的话,就认认真真读之前留下来的作品算了,主要那些科幻圈名人报团,啥都说好,什么都是近几年最好作品,真是坑钱

ps:遗忘了说金草叶的那本集子很不错。电工大爹即克拉克。克拉克唯一的可读性大多就在于其对未来的各种技术细节预测,所以放现在就拉了。第二这种类型的小说本身就挑战快节奏的当下,尤其科幻被定义为一种消遣文学。第三,克的思想就是科学的宗教感,亦即宇宙的宗教感。因为和刘一样,刘从克那里继承来的,宇宙无非运动着的科学,科学无非静止着的宇宙。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这种宗教感是新鲜的,如今只能对少数理工科科学主义者产生共鸣,因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已经把科学当宗教了。故而不吸引人,比如那篇最“蔚为壮观”的寥寥数语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如今看真就是一般。我粗略的感官是,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是一体两面,克拉克是宇宙多于科学,阿西莫夫是科学多于宇宙。比如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日暮。如今科幻世界僵化审美的顶配是阿西莫夫式的而不是克拉克式的。

所以几十年后,刘的那种宗教感之所以不同于克拉克能再吸引人,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宗教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所以戴锦华会认为三体其实展露出磅礴的人类中心主义。我想也是因为这样一部分道理。那个毁灭你与你无关的,那个小小水滴横扫人类舰队的,其实不是非人类的东西,而是人类本质的或者说理性的外化。正如宗教在几千年过程中慢慢展现出对人的统治与压迫。三体继承克拉克这种宇宙即科学宗教神秘感时,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即这种宗教反过来对人的压迫和毁灭。同时,刘也继承了克拉克的宇宙多于科学。但不同于卡夫卡那里,人甚至是存在的溢出或者相反。刘慈欣那里的宇宙不是这种恐怖巨物式的,而恰恰是被人的本质理性之光充盈的。只是这种外化在刘那里成了压迫与力量。而刘慈欣的宇宙和克拉克的宇宙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宇宙多于科学,是流动着的科学,刘慈欣仍然内心任性地想给给宇宙和科学的相减留下剩余,这是为了平衡那种压迫带来的挣扎崇高。所以最后有一缸鱼。

  • 世界杂货店,我这样的机器,迟暮鸟语,趁生命气息停留
  • 芝士切丝机: 万象峰年《一座尘埃》
  • luhang: 安利陈茜的《记忆之囚》吧,是科幻短篇集,出版时间有点早,但真挺不错的。 另外,我看到你说对女性科幻比较感兴趣。那不如看看《春天来临的方式》和《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里面全是短篇,涵盖了一大部分女性科幻作家。国外奇幻看吗?K.J.帕克的短篇集《紫与黑》(很好看)。布兰登·桑德森的《皇帝魂》也很好(P.S. 再次推荐你去买译文版)。 国外科幻的话,金草叶我看你提了,那我就不重复了。迈克·雷斯尼克的《基里尼亚加》强烈推荐,本人最爱!啊对了,据说 SFW 出的《星髓》卖的不错,是长篇,你去看看?(国外能接受的话,其实最好去看《科幻世界译文版》,物美价廉,量大管饱,全是短篇,总有合适你的……)
    • 方凌云: 对,译文版是性价比之王啊,12 块一个长篇 + 几个短篇,平均水准有保障,按月发售不会书荒。市面别的书都做不到。
    • 宸飛: 《春天来临的方式》不错,不过严格意义上不是科幻集,一些奇幻也包括进去了。还有令人反感的一点就是营销太过、卖弄概念,并不是女作家写的就是女性主义。
  • 方凌云: 柳文扬是一位早逝的科幻作家,在我们这代读者里很有影响力,推荐至少看一下代表作《一日囚》,如果喜欢可以再看别的。 罗隆翔、迟卉我也很喜欢,但行文相对老套,可能不合你的口味,就不推荐了。
  • dyc10201: 短篇除了刘王何,长篇除了刘和钱莉芳的天命,天意,其它都很拉,如果你非要看国内的话,郝景芳和宝树的勉强看看,短篇推荐菲利普.迪克,厚厚五大本
    • 其实目前而言,科幻给我的最大惊喜是莱姆和勒古恩,其他都弱一些,甚至….菲利普迪克,还没系统研究。高堡奇人能写得更好一大截,这种题材本该要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争个高下的。斯特普尔顿的书挺少,似乎目前能买到的中文译介只有一本长篇造星主。还有泽拉兹尼,更是绝版抢手货。这两个人希望能带给我一致的惊喜。
  • 监听者1379: 国内的一般般,看国外的吧,我最近在读《琥珀中的生命》,未来局的一本各外国人写中国故事的短篇集。
  • 山梨酸加州:《莉莉娅我的星》石黑耀写的,我觉得很好,希望你看了也能喜欢。
    • 其行文算是比这边高二三档,但太过现实主义,幻想性不够。不如慕明。
  • 三月无闲人: 推荐陈春城的《夜晚的潜水艇》,虽然不是科幻,但文笔,想象力太绝了
    • 严肃文学那边确实很多刻意与科幻划开距离的,其实包括莱姆也是,他不是还说美国科幻是地摊文,然后我们这边奉为圭臬。不过有一说一,严肃文学里也有不少保持和所谓科幻距离亲密的。比如得诺奖的莱辛,还有冯内古特,品钦这种后现代主义大师,更别说博尔赫斯了。这种文章普遍挑战读者的人文素养。还有就是莱辛一个正儿八经写过科幻的,也没看见这边全面译过来。但是某种意义上讲,对这边确实是吊打甚至能借此定义一种新的科幻标准与范式。不过对中国纯文学文坛而言,80,90 新一代这几个最好的一批什么双雪涛班宇郑执陈春成王占黑对比当时的格非,残雪,苏童,余华,金宇澄,阎连科等等,也没有啥突破和进步,甚至还有倒退。
  • 白门楼建筑工: 我推荐几个短篇 1、《第九站的诗人》 2、夏笳的《中国百科全书》,应该有六篇吧 3、张冉的许多短篇也很对我胃口
  • 浅井艾丁: 你对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观感不错的话,也许我可以安利一下特德姜的短篇集?推荐先看《呼吸—一个宇宙的毁灭》,如果喜欢这篇文风格就可以放心入手啦
  • 干脆叫瑶镜得了: 卡尔维诺《宇宙奇趣全集》和他其他一些短篇,长篇推荐《五号屠场》《地下世界》《万有引力之虹》以至《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莫失莫忘》《使女的故事》等。 国内之前那个匿名作家计划好像有个是写科幻的,有一定水准,不过还没细读。好像国内不少青年作家的征文开始写科幻了。 国内科幻区还是喜欢刘韩二位,新生代加上张冉《起风之城》里的大部分作品以及夏笳阿缺等人最好的那几篇。
  • 白糖柚子: 我啥也不知道,我偏要给你推荐《羊毛战记》,因为我刚看完,另外我要给你推荐《沙拉娜之剑》,因为它已经列入我接下来的阅读计划。别跟我扯什么青年老年科不科幻不换,因为我只看洋垃圾。都是美国人写的,发现前一本是因为这几天看美剧《筒仓》发现很牛 b,然后看剧集介绍是美国畅销书改编,隧找了资源,属于末日题材 + 反乌托邦。第二个是奇幻,文笔非常细腻,也是改编了剧但剧不怎么样,据说在国外原著地位并不亚于《冰火》。我觉得吧,找书要找自己喜欢的,哪怕是洋垃圾。千万别迷信什么千人一荐的所谓经典,那种东西并不是给大众看的,而且看了也看不出个什么卵来。
  • 图案人2066
    韩松《再生砖》《苦难》《火星照耀美国》(社会学科幻,《火》我认为综合品质比《黑暗森林》强,也是非常独到的“或然未来史”小说)
    张系国(台湾)《星云组曲》(上世纪台湾科幻的里程碑)
    陈楸帆《未来病史》(少数写出科幻美学的国内科幻作家)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呼吸》(一流科幻构思 + 科幻作家中的一流文笔)
    勒古恩厄休拉《寻获与失落》(社会学科幻)
    LEM《莱姆狂想曲》《完美的真空》(极其奢华的天才作品)
    另外,《火星照样美国》作为成长小说也比村上的好得多,因为写出了真正的成长
    另外,也许可以试试米切尔的《云图》(我也没读过),似乎是 21 世纪纯文学和科幻融合的最佳成果
    再来两本,奥拉夫·斯特普尔顿 《最初和最终之人》《造星者》,只比威尔斯差一些的想象力和原创力

GitHub 分享

前百度贴吧科幻吧吧主比尔布莱克整理的4675本科幻小说

电影

再聊科幻,何为软硬科幻?(附硬科幻观影目录) 发布于 2020-05-04 23:52

左中右: 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学,无论古典文学、现代网文、伤痕文学,或者仙侠小说,总要围绕着人文主义的框架来搞创作,以确保读者的共鸣感,所以幻想文学的价值则在于,在人文主义之外,给人们一种思考的角度。传统文学艺术类型突出的是人文主义内容,比如爱情、亲情、友情、希望、仇恨、和平、原谅、救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基本组成要素(知识、思想、道德、文化、法度、秩序),也是人类文明视为非常珍贵的东西,但是也是我们思想的局限。我们知道科幻作品之所以拥有极大的魅力,其根本不在“科”,而是在于“幻”,也就是在人文主义思想之上的幻想(或反思),我们叫做“超人文主义”或“反人文主义”,是超越了人文主义局限的思想体验,在广阔视野和角度上审视和反思人文主义,这才是科幻审美的主旨。那么所谓“硬核”科幻的评价也是在这个维度上产生的,也就是说,题材上越是超越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也就越硬核,反之,利用人文主义精神阐述故事的作品就越通俗,也就是流行科幻。

推荐两部我印象比较深的非主流软科幻动漫作品,《岩窟王》,改编自《基督山恩仇录》,科幻艺术风格采用的是太空歌剧;《Sumari 7》(《七武士》,B 站有片源),改编自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名作《七武士》,采用科幻艺术类型是蒸汽朋克。两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上 98% 都还原了原著,但利用科幻元素却给人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最为最著名的软科幻,《星球大战》成为众多中国科幻爱好者的开蒙之作。

…总有一些人认为硬科幻就是指画面硬核,严肃讨论科学话题的作品,比如《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十足的流行科幻;但却把讨论深刻话题,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科幻片说成是软科幻,比如《银翼杀手》,但后者确是彻头彻尾的硬科幻。…常见的科幻类型,大家熟悉的有赛博朋克(也叫电子朋克)、蒸汽朋克、太空歌剧、近科幻和远科幻,但我需要说明一下,这些仅仅是科幻作品当中的艺术分类,与我们前面讨论的软科幻、流行科幻以及硬科幻不是一回事,他们是科幻题材当中的两个维度,相当于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一部软科幻可以采用蒸汽朋克、赛博朋克、远科幻、近科幻或者太空歌剧,反之,硬科幻也可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艺术类型,并不是说但凡赛博朋克就一定是硬科幻,事实上《星球大战》虽然属于太空歌剧,但也采用了大量的赛博朋克元素,各种杂居的人群,各种泛滥的高科技,人工智能(R2D2),采用了多种科幻艺术类型。

…太空歌剧的产生有点偶然,它的前身其实就是奇幻小说,比如《龙与地下城》、《被遗忘的国度》,更前身就是骑士小说了,再往前就是吟游诗人所吟唱的那些勇士屠龙的故事,那么魔法与龙的奇幻小说是怎么跟科幻搭上关系的呢?其实是出于无奈,科幻文学热潮兴起于 20 世纪中期,而那个时候也是奇幻文学没落的年代,很多奇幻文学的作者看到科幻文学的热潮,都想纷纷加入科幻小说的创作,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还能有口饭吃,但他们不会写科幻呀,写来写去还是中世纪那些故事,最多是把故事背景改成了科幻元素,比如飞船,光剑,遥远星球上的领主,征服宇宙里的怪兽,这跟中世纪背景的奇幻小说基本上没什么两样,但既然科幻是热潮就意味着这么干也是能走的通,有些读者最后还真的被这种宇宙奇幻故事给吸引了,他们逐渐开始流行起来,最终促成了 1976 年《星球大战——新希望》的创作。当然,除了星球大战系列,太空歌剧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比如《星际传奇》系列,《沙丘魔堡》系列。有些新生代科幻爱好者会把《2001 太空漫游》这部硬核科幻作品当成是“太空歌剧”,我猜大概是因为影片中的“歌剧感”造成的吧,库布里克当时在影片中确实运用了一些在现在看来看似是舞台剧的表现手法,比如蓝色多瑙河,比如有如动物世界纪录片一般猩猩斗殴,比如长达 15 分钟的火星穿越。

很多科幻在题材上基本上可以辨别出是否硬核,比如外星人题材的,特别是外星人攻占地球题材的作品,基本上很难硬核起来,有代表性的就是《火星人攻占地球》,这是西方电影改编版本最多的一个科幻小说,最成功的一部应该就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世界大战》(汤姆克鲁斯主演),然而这篇小说的原版我是有幸看过的,只有一页半纸的文字量,是一篇非常短小精悍的科幻作品,而其原版小说的硬核度反而在所有改编版本里都是最高的,他用了短短的篇幅,通过外星人入侵讲述了一个反人文主义的故事,那就是,人类并不是星球上最厉害的,太空里还有更厉害的文明,而真正到了灭顶之灾的时候,反而是地球上最不起眼的细菌击败了外星人,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可以想象,在 40 年代这篇短片科幻小说刊载出来的时候对当时社会的震撼有多么强烈,遗憾的是,后续改编的电影没有一部朝着这个方向上表现,虽然都有提及到这个细节,却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展开讨论。太空灾难、太空旅行类的作品,硬核度往往也不够;与外星人接触题材的电影更是人文主义泛滥的重灾区,最臭名昭著的就是《ET》了,科幻迷看了咬牙切齿,太空白求恩,不远万光年,跑来地球送科技,这片子简直就是反科幻,近期还上了一部《降临》,也是让人看了不舒服。

硬核度比较集中的两个领域:

1、探讨生命的题材。

2、探讨意识的题材。

科幻电影的启蒙鼻祖应该是 1927 年的《大都会》,那是一部默片,当时只有配乐,台词是用写字板配上去的,音乐是现场演奏的,《大都会》并非科幻电影,但却是科幻电影的鼻祖,因为其在思想层面已经实现了现代科幻影视的表达方式,其中最有突破力的就是 10 个小时的钟表表盘,以及需要一刻不停的由人工调整的机器钟,彼此相互对应,意味深长,这种引发观众思考的模式才启发了库布里克在《太空漫游》的表现手法,也奠定了越是硬科幻反而越不会纠结科学上的原理和实现逻辑,只做思想性探讨,这就好比缸中之脑这个思想实验,科幻文学反而不会过多的讨论如何实现把大脑放在水缸里,而只讨论这个大脑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已经进了水缸。刘慈欣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就表达过,早年写《流浪地球》的时候犯过很低级的错误,把推重比算错了,出现了明显的 bug,后来老先生的经验教训并不是“在以后的创作中做足功课,避免此类错误”,而是说,以后创作的时候就不再往作品里放这些科学类的具体描述了,只把想法放进来,这样就彻底避免《流浪地球》当时的错误了。所以,所谓的“以科学为基础,以严格技术推演”根本不是科幻创作的关注点,反而科幻创作要有意忽略所谓的技术推演和发展预测,比如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都是毫不讲理的直接给你一个科幻设定,就跟数学为什么是十进制一样,没有依据,不证自明,这才是科幻创作的关注点,毕竟科幻不是科普。

如果把科幻和奇幻拿来做对比,奇幻文学重视的是如何创作一个完全虚幻得世界,而科幻重视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虚幻的精神思想体系,科幻探讨的做多的硬核题材就是我列举的有关生命、时间和意识三者的关系,科学的终极就是哲学,甚至是神话和宗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印度教都存在三位一体理论,中国道教也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一,就连克苏鲁神话体系也分成时间和空间、生命、意识三个外神体系,这些绝非偶然,这是科幻文学的创作根基,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科学原理,聊科学原理就成了科普而不是科幻,科幻重在一个“幻”字上。

我可以给出一个科幻界比较公认的硬核电影清单,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硬核科幻由于是超人文主义和反人文主义的作品,所以基本上不受大众喜爱,有很高的可能不好看,因为你很难看进去,所以要有思想准备:

1、《2001 太空漫游》(1968)探讨生命的起源、发展与未来,阐述了西方古典哲学关于人类从本我 → 自我 → 超我的演化过程,电影中的哈尔 9000 是科幻电影中首次出现人工智能角色,在影片中则代表了人类自大的自我阶段,完成了对当代人文主义的自嘲。库布里克希望创作一种由观众一同参与的电影叙事手法,而这就是硬科幻的雏形思想。

2、《银翼杀手》(1982)探讨生命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思考什么是生命,讲述了生命和意识两部分,单独存在时都不足以称之为生命,只有结合才能阐述生命,其中复制人罗伊在雨中的独白“我见过你们不可想象的东西”,被看作是超约认知的意识,实现了摆脱肉体的生命形式。这部剧晦涩难懂,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揣磨,硬核科幻的最大魅力就是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实现思想上的颅内高潮。除了对生命的讨论,《银翼杀手》更多的讨论了文明与科技可能的发展结局,创造了对赛博朋克的视觉标准。

3、《月球》(2009)同样是探讨生命与意识的,片中两名角色,一个是人工生命,代表生命,另一个是人工智能,代表意识,两者分别独立存在与月球这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代表两者独立的存在都是不完整的,人工智能象征着现有的人文主义,他始终无法逃离月球,而觉醒的人工生命却能够超脱这种束缚。

4、《12 只猴子》(1995)表面上看是在讨论祖父悖论,实则讨论了意识的产生,在反复颠覆认知后,意识还能依靠什么来作出判断,影片中若有若无的感情戏似乎暗示了人类的本能就是产生意识。从某种角度上也阐释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强人工智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无法写入初始意识,在反复清空内存后,人工智能并不能剩下任何可以称之为“自主意识”的东西。荒诞的后末日风格的科技与 90 年代人文主义高潮时期的美国形成强烈冲击感。

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2007)一个巨大的迷因,整个故事中你都无法判断主人公说的是真是假,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在生命处在长时间静止的情况下,意识却没有停止前进,然而当他第一次目的自己的子嗣死在自己怀里的时候,他还是动容了,或许意识始终难以摆脱生命的束缚吧。这部剧后来拍了续集,奉劝各位,千万别看!千万别看!千万别看!

6、《彗星来的那一夜》(2013)量子物理关于平行世界的探讨,这部戏观看时是有观众参与度的,与臭名昭著的双缝实验一样,观众作为观测者,看到影片结尾时会有一种自己也成了实验条件的感觉,实际上是导演采用了特殊的,不易察觉的手法,如果你看了结尾,再返回去看所有的镜头,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几乎没有一组镜头是在拍摄同一个世界的,整个影片是由许许多多个平行世界当中的镜头拼接而成的,这实际上是在玩弄观众的意识,创造一种曼德拉效应,你认为你了解到的事实真相,其实并非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上面介绍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你会发现,好的硬核科幻甚至不需要特效技术,这两部影片都是一大群人在几乎一个场景下完成整部电影的故事,完全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特效的东西。本片更好的诠释了库布里克有关“让观众参与进来”的电影表现手法。

7、《移魂都市》(1998)这是比骇客帝国还要早的,大概是我看过的历史上第一部讨论植入意识的电影,虽然结尾是中二了点。《银翼杀手》当中也提到了意识植入,但没有着重表现,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比如主人公戴卡结尾捡到的那个用锡纸折的银色独角兽,曾经在他自己的梦境中出现过,被看作是,主人公也是复制人,还被植入了意识的证据,虽然我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影片中的外星人需要像人类学习人为主义以维持生存。男女主人公最终被困在太空中,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8、《骇客帝国》三部曲(1999-2003)意识植入系列第二弹,影视唯一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硬核科幻电影,硬在哪里?我只说一个细节,电影讲到第三步结尾处,主人公尼奥在系统外的世界居然可以徒手挥出毁灭的火焰,轻易击溃了机器人大军,有没有感觉意外呢?不合理呀,你在脑后插管时可以破解程序,怎么到了现实世界也能搞这一套?大家仔细想象,你看了足足 3 部的电影,真的存在现实世界吗?会不会真相是,尼奥仅仅是一个系统模拟的一个安全程序呢?在开机运行时自动检测的那几秒就是电影的全部了。《骇客帝国》不仅讨论了植入意识,甚至还延申到了缸中之脑和中文房子这些思想实验。

9、《源代码》(2011)植入意识第三弹,这部剧我真的不想剧透任何内容,影片结尾的处理堪称震撼人心。影片的整体设定非常压抑。

10、《信号》(2014)这是一部包含了外星人绑架(类似《移魂都市》)、人工生命改造和意识改造等多个话题的电影,略有瑕疵的地方就是影片所要讨论的主题不是很清晰,但影片的拍摄堪称一绝,这也充分提现了科幻电影独特的地方,一考编剧、二考导演,第三才考演员,新锐导演在这方面让人庆幸,科幻后继有人(完全比什么卡梅隆强多了,自从《异形 2》以后,此君在科幻上就算是下了山了)。建议将《移魂都市》、《源代码》、《信号》三部电影依次进行观看。

11、《湮灭》(2018)一部极好的讨论生命起源的作品。作为 2018 年上映的电影,我们的影视界已经充斥着市场套路,上面提到的这些硬科幻作品,除了少数几部带有流行元素,绝大多数都是票房扑街的作品,无论是套路、节奏、演员情绪,所有的方方面面全都不对商业片的路子,如果你让一位商业片影评人来评价以上影片的话,统统都会是差评,这也正是跳出了人文主义圈子的代价——大部分人都不会理解你的。

  • 陈东:《2001: 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星》,是我迄今看过的两部最硬、最晦涩、最深层次的科幻
  • 坐忘道: 补充一个《时间罪恶》